解密100个网络核心技术术语:从入门到精通,懂的人绝对是高手!

1. IP地址(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

IP地址是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定义的,用于标识每个网络设备(如计算机、路由器等)的唯一地址。可以理解为网络中每个设备的“身份证”。IP地址有两个主要版本:

IPv4:采用32位地址,最多可支持约43亿个地址。

IPv6:采用128位地址,支持几乎无限的地址空间,解决IPv4地址枯竭问题。

2. 子网掩码(Subnet Mask)

子网掩码用于划分IP地址的网络部分和主机部分。网络部分用于标识网络,主机部分用于标识网络中的具体设备。通过子网掩码,可以将一个大网络分割成多个小子网,提升网络管理的灵活性和效率。

3. 网关(Gateway)

网关是连接不同网络的设备,主要用于转发数据包并进行路由选择。它常用于连接内网和外网,比如家庭或公司网络与互联网之间的连接。网关可以执行数据的转换工作,例如将局域网的私有IP地址转换为公网IP地址。

4. DNS(Domain Name System)

DNS是一种将域名转换为IP地址的系统。由于人类更容易记住域名(如www.example.com),而计算机和路由器更擅长处理IP地址(如192.168.1.1),所以DNS就充当了域名与IP地址之间的“翻译官”。当你输入一个网站地址时,DNS负责将其转换成相应的IP地址,帮助用户访问目标网站。

5. DHCP(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允许网络中的设备(如计算机、打印机等)自动获取IP地址和其他网络配置信息。这样,用户无需手动配置每个设备的IP地址,网络管理员也可以更轻松地管理网络。

6. MAC地址(Media Access Control Address)

MAC地址是网络接口卡(NIC)在硬件层面上分配的唯一标识符。它通常由制造商预设,并在设备的网卡中硬编码,确保设备在局域网(LAN)中的唯一性。MAC地址在数据链路层工作,用于数据包的目标设备标识。

7. 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网络地址转换(NAT)是一种将私有IP地址转换为公有IP地址的技术。它常用于局域网(LAN)与广域网(WAN)之间的数据通信,使多个内网设备通过同一个公网IP地址与外界通信。NAT也能增加网络的安全性,避免外部访问内网设备。

8. 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

虚拟专用网络(VPN)是一种通过公共网络(如互联网)建立安全通信通道的技术。VPN使用加密隧道技术保护数据的安全性,确保用户在访问公共网络时的数据传输不会被窃取或篡改。它常用于远程办公或访问受限制的网络资源。

9. VLAN(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

虚拟局域网(VLAN)是一种将物理网络划分为多个逻辑子网的技术。通过VLAN,可以实现不同部门或功能组的网络隔离,从而提高网络管理的灵活性、增强安全性,并减少广播风暴的影响。

10. 交换机(Switch)

交换机是一种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的网络设备,用于连接局域网中的各个设备。它能够接收、处理并转发数据包,将数据包传递到目标设备。交换机通过MAC地址表来判断数据包的目的地址,并根据目标设备的位置决定数据包的转发路径。

11. 路由器(Router)

路由器是一种工作在网络层的设备,用于连接不同网络(例如,连接局域网与广域网)并进行数据包的转发。路由器依据路由表来选择最佳路径,从而保证数据能够高效地在不同网络之间传输。

12. 防火墙(Firewall)

防火墙是网络安全的防护屏障,用于监控和控制进出网络的流量。防火墙通过设定规则来阻止未经授权的访问,防止外部攻击并保护内部网络的安全。它可以是硬件设备,也可以是软件防护。

13. IDS(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

入侵检测系统(IDS)用于监控网络或计算机系统的异常活动,识别潜在的攻击或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IDS通过分析流量和日志文件,发现恶意活动并发出警报。

14. IPS(Intrusion Prevention System)

入侵防御系统(IPS)与IDS类似,但除了监控外,IPS能够在检测到攻击行为时主动阻止攻击。IPS不仅是防止入侵的“预警系统”,也是“反应系统”,能够实时阻止恶意流量。

15. SSL/TLS(Secure Sockets Layer / Transport Layer Security)

SSL/TLS协议为网络通信提供加密保护。SSL(安全套接层)和TLS(传输层安全)广泛应用于HTTPS协议中,用来保护Web浏览器与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输安全。TLS是SSL的升级版本,更加安全可靠。

16. 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是Web浏览器与Web服务器之间的通信协议。它规定了请求和响应的格式,是Web浏览器访问网页时使用的基础协议。HTTP是无状态的协议,即每次请求都是独立的,服务器不会记住之前的请求。

17. HTTPS(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Secure)

HTTPS是在HTTP的基础上加入SSL/TLS加密协议后的版本,提供了数据的加密和完整性保护。HTTPS确保用户与网站之间的数据传输更加安全,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截获或篡改。

18. 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

文件传输协议(FTP)是一种标准的用于在计算机之间传输文件的协议。FTP支持文件的上传和下载,是用于在互联网或局域网中交换文件的重要协议。

19. SFTP(Secure File Transfer Protocol)

安全文件传输协议(SFTP)是通过SSH加密协议对FTP进行加密,确保文件传输过程中的数据安全。与FTP不同,SFTP在传输数据时会加密,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或篡改。

20. SSH(Secure Shell)

安全外壳协议(SSH)用于在不安全的网络中提供安全的远程访问。通过SSH,用户可以安全地登录到远程计算机或服务器,并通过命令行界面执行操作。SSH会加密通信内容,保证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21. Telnet

Telnet是一种早期的远程登录协议,允许用户通过命令行界面访问远程主机。与SSH不同,Telnet的数据传输不进行加密,因此在安全性较差的网络环境下不推荐使用。

22. 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是用于管理和监控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等)的一种协议。通过SNMP,管理员可以查看设备的状态、配置参数,甚至进行故障诊断。

23. 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互联网控制消息协议(ICMP)用于网络设备之间传递控制消息,例如在“ping”命令中使用的请求和回响消息。ICMP帮助诊断网络问题并报告传输中遇到的错误。

24. 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地址解析协议(ARP)用于将IP地址映射到物理MAC地址。ARP在局域网内非常重要,确保设备能够通过正确的MAC地址发送数据包。

25. 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

边界网关协议(BGP)是互联网中使用的主要路由协议,用于在不同自治系统之间交换路由信息。BGP确保互联网数据流能通过最优路径传输。

26. 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

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是一种内部网关协议,用于在自治系统内部计算最短路径。OSPF基于链路状态路由算法,通过交换路由信息,动态调整路由表。

27.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路由信息协议(RIP)是一种距离矢量路由协议,它通过交换路由信息来选择最佳路径。RIP在较小网络中常用,但由于更新较慢和不支持复杂的网络拓扑,它不适用于大规模网络。

28. 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是一种高效的数据转发技术,它通过为每个数据包添加标签来加速数据包的转发过程。MPLS可以支持多种协议(例如IPv4、IPv6、ATM等),并且比传统的基于IP的路由更快速,因为路由决策是在标签级别进行的,而不是在每个数据包上进行复杂的路由计算。它通常用于大规模的企业和服务提供商网络,提供可靠性、低延迟和流量管理功能。

29. SDN(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

软件定义网络(SDN)是一种基于软件控制的网络架构,通过中央控制器来管理网络设备的配置与流量转发策略,进而使网络更加灵活且动态。SDN的核心思想是将网络控制层与数据转发层分离,使网络管理变得更加集中和程序化。它使得管理员可以快速调整网络配置、优化网络资源并提高网络的可扩展性。

30. 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

内容分发网络(CDN)是一种通过在多个地理位置部署缓存服务器来优化互联网内容分发速度的技术。CDN通过将静态内容(如图像、视频、网页等)缓存在离用户更近的服务器上,减少了加载时间,提高了网站访问速度和用户体验。CDN还可以通过分散流量来缓解源服务器的压力,提高内容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31. QoS(Quality of Service)

服务质量(QoS)是网络中对不同类型流量进行优先级管理的技术。QoS可以根据不同应用的需求(如语音、视频、文件传输等)来分配带宽、控制延迟和抖动,确保关键业务的数据流量得到优先处理,避免网络拥塞造成服务质量下降。QoS常用于VoIP、视频会议等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中。

32. PoE(Power over Ethernet)

以太网供电(PoE)是一种通过网络电缆同时传输数据和电力的技术。它可以简化网络设备(如IP摄像头、无线接入点、VoIP电话等)的部署,因为这些设备只需要一个网线连接,既能传输数据又能获得电力。这减少了对额外电力线的需求,简化了布线并降低了部署成本。

33. DNS缓存(DNS Cache)

指用于临时存储DNS查询结果的缓存,能够加速后续对相同域名的解析过程,减少延迟。

34. 负载均衡(Load Balancing)

一种分散网络流量或应用流量的技术,通过多台服务器协同工作,避免单一服务器过载,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

35. DDoS攻击(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

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通过大量分布式的计算机(如僵尸网络)发起攻击,造成目标服务器或网络的服务中断。

36. CDN加速(Content Delivery Network Acceleration)

通过将内容分发至离用户更近的节点(如缓存服务器),减少访问延迟并提升用户体验。

37. XSS(Cross-Site Scripting)

跨站脚本攻击,攻击者通过在网站中注入恶意脚本来窃取用户信息或执行其他恶意行为。

38. SQL注入(SQL Injection)

一种通过在SQL查询中插入恶意SQL代码来攻击数据库的技术,攻击者可以通过此漏洞获取敏感信息或控制数据库。

39. CSRF(Cross-Site Request Forgery)

跨站请求伪造攻击,攻击者利用用户的身份认证信息,诱使用户发起不必要的请求,从而达到伪造用户操作的目的。

40. WAF(Web Application Firewall)

Web应用防火墙,用于监控和过滤Web应用的流量,防止攻击者利用Web漏洞进行恶意操作。

41. L2TP(Layer 2 Tunneling Protocol)

二层隧道协议,常用于建立VPN连接,提供数据加密和认证功能。

42. PPPoE(Point-to-Point Protocol over Ethernet)

点对点协议,通常用于宽带互联网接入,结合以太网技术和点对点协议来实现认证、加密和压缩功能。

43. SSL证书(SSL Certificate)

用于加密用户与网站之间的通信,确保数据的保密性和完整性,常用于HTTPS网站。

44. TLS(Transport Layer Security)

传输层安全协议,是SSL的继任者,提供数据加密、认证和完整性保护功能,广泛应用于互联网通信中。

45. IPv4(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4)

第四版互联网协议,采用32位地址,最多支持大约43亿个地址,但随着互联网设备的增多,IPv4地址逐渐耗尽。

46. IPv6(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

第六版互联网协议,采用128位地址,能够提供几乎无限的IP地址空间,解决IPv4地址不足的问题。

47. ARPANET(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网络,是现代互联网的前身,最早实现了跨地区的计算机联网。

48. Mesh网络

网状网络结构,每个节点不仅与其他节点相连接,还能将数据转发给其他节点,常用于自组网或无线传感器网络。

49. HTTP/2

HTTP协议的第二版,相比HTTP/1.x具有更高的效率,支持多路复用和头部压缩等新特性。

50. BGP路由反射(BGP Route Reflection)

BGP协议中的一种优化方式,用于解决BGP路由中继过程中的冗余问题,通过路由反射器减少BGP路由的传递次数。

51. ICMP Echo Request

ICMP回显请求,通常用于“ping”命令,帮助用户检测网络设备是否连通。

52. Proxy(代理服务器)

代理服务器通过代表客户端向目标服务器发出请求,隐藏用户的IP地址,常用于提高匿名性、加速访问或进行内容过滤。

53. HTTP代理

通过代理服务器转发HTTP请求和响应,常用于Web缓存、内容过滤和访问控制。

54. Tunneling(隧道技术)

将数据包封装在另一种协议的封装内进行传输,通常用于VPN中保护数据的安全性。

55. Port Forwarding(端口转发)

一种网络地址转换技术,通过将外部网络请求转发到内部网络的特定端口,允许外部设备访问内网服务。

56. DHCP服务器(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Server)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服务器,自动分配IP地址给网络中的设备,并提供其他配置如网关和DNS服务器等。

57. Traffic Shaping(流量整形)

通过控制数据包的传输速率来优化带宽利用,避免网络拥塞,常用于保证实时通信的质量。

58. QoS策略(Quality of Service)

服务质量策略,用于指定不同类型流量的优先级,以确保重要应用(如VoIP、视频会议)获得足够带宽。

59.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用户数据报协议,无连接协议,传输速度快,但不保证数据可靠性,适用于对延迟敏感但可以容忍数据丢失的应用。

60.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面向连接的协议,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确保数据的顺序性和完整性。

61. OSI模型(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Model)

开放系统互联模型,分为七个层次(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用于描述计算机网络通信的标准。

62. Layer 2(数据链路层)

OSI模型中的第二层,主要负责数据的帧传输和错误检测,确保数据在物理链路上传输的可靠性。

63. Layer 3(网络层)

OSI模型中的第三层,负责路径选择和路由控制,IP协议工作在这一层。

64. Layer 4(传输层)

OSI模型中的第四层,负责数据的端到端传输,TCP和UDP协议工作在这一层。

65.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OSI模型中的第一层,负责网络中物理设备的传输和接收,如电缆、光纤等。

66. PPTP(Point-to-Point Tunneling Protocol)

点对点隧道协议,是一种用于VPN的协议,虽然具有较高的兼容性,但安全性较低。

67. PPP(Point-to-Point Protocol)

点对点协议,用于在两个节点之间建立直接连接,常用于拨号网络连接。

68. NAC(Network Access Control)

网络访问控制,通过对接入网络的设备进行认证、授权和监控,确保网络的安全性。

69. Edge Computing(边缘计算)

一种计算架构,将计算任务从数据中心转移到离数据源更近的设备或节点上,以减少延迟和带宽消耗。

70. Cloud Computing(云计算)

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通过云服务提供资源、存储和应用,无需本地硬件支持。

71. Network Sniffer(网络嗅探器)

网络嗅探器是一种用于捕获和分析网络中数据包的工具,广泛应用于网络故障排查和安全监控。

72. VLAN Tagging(VLAN标记)

在数据帧中插入VLAN标记,允许多个VLAN共用同一物理链路。

73. 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主要用于在电子邮件服务器之间发送邮件。

74. IMAP(Internet Message Access Protocol)

互联网邮件访问协议,允许用户从邮件服务器上读取和管理邮件。

75. POP3(Post Office Protocol 3)

邮局协议3,用于从邮件服务器下载邮件到本地计算机。

76. PPPoE(Point-to-Point Protocol over Ethernet)

以太网上的点对点协议,常用于通过ADSL连接上网。

77. Fiber Optic(光纤)

用于高速数据传输的媒介,比传统铜线传输速度更快,且不易受电磁干扰。

78. Man-in-the-Middle Attack(中间人攻击)

攻击者通过拦截并篡改两方通信内容,从而窃取敏感信息或伪造数据。

79. DNS Spoofing(DNS欺骗)

DNS欺骗通过篡改DNS服务器缓存,使用户访问恶意网站或被伪装成合法网站的钓鱼网站。

80. Port Scanning(端口扫描)

攻击者通过扫描目标设备的开放端口,寻找潜在的攻击漏洞。

81. BPS(Bits Per Second)

每秒比特数,用来表示网络传输速率。通常用于描述数据传输的速度,例如1 Mbps(兆比特每秒)或1 Gbps(千兆比特每秒)。

82. Mbps(Megabits per second)

兆比特每秒,是网络带宽和传输速率的常见单位,1 Mbps = 1,000,000 bits/s。

83. Gbps(Gigabits per second)

千兆比特每秒,常用于表示高速网络连接的带宽,1 Gbps = 1,000 Mbps = 1,000,000,000 bits/s。

84. MTU(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

最大传输单元,指在网络上能够传输的最大数据包大小。超出该大小的数据包需要进行分片。

85. DNSSEC(Domain Name System Security Extensions)

DNS安全扩展,通过数字签名和加密手段来保护DNS查询的完整性和身份验证,防止DNS劫持和缓存污染。

86. Zero Trust(零信任)

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基于假设“无任何人或设备是可信的”,任何用户和设备都需经过严格验证,确保网络安全。

87. IoT(Internet of Things)

物联网,通过互联网将各种物理设备(如家电、汽车、传感器等)连接起来,进行数据交换和远程控制。

88. 5G(Fifth Generation)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提供更快的数据传输速率、更低的延迟和更广泛的设备连接能力,是4G的升级版。

89. Wi-Fi(Wireless Fidelity)

无线保真技术,是一种常用的无线局域网标准,提供基于IEEE 802.11协议的无线网络连接。

90. Zigbee

一种低功耗、短距离的无线通信协议,广泛应用于物联网设备,如智能家居和工业自动化。

91. BLE(Bluetooth Low Energy)

蓝牙低能耗,主要用于短距离无线通信,特别适合低功耗设备和物联网应用。

92. VPN隧道(VPN Tunnel)

虚拟专用网络中的加密隧道,用于在公共互联网中建立安全的私密连接。数据在此隧道中被加密传输,防止被窃取。

93. WebSocket

一种全双工通信协议,用于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建立持久连接,以便实时数据交换,如在线聊天应用。

94. DHCP Snooping

DHCP嗅探,网络交换机的安全特性,用于防止恶意的DHCP服务器篡改网络配置,通过监控DHCP消息,确保只信任合法的DHCP服务器。

95. Spanning Tree Protocol(STP)

生成树协议,防止网络中出现环路,在交换机间自动选择一条无环的路径,从而避免数据包在网络中无限循环。

96. PoS(Proof of Stake)

权益证明,是一种区块链共识算法,相比于传统的工作量证明(Proof of Work),PoS通过持币量和时间来决定区块链的验证节点。

97. PoW(Proof of Work)

工作量证明,是一种区块链共识算法,通过计算难题来获得验证区块的机会,广泛应用于比特币等加密货币。

98. Blockchain(区块链)

一种分布式账本技术,采用加密算法确保数据不可篡改。区块链广泛应用于数字货币、供应链管理、身份验证等领域。

99. Tokenization(代币化)

代币化技术,将物理或数字资产转化为数字代币,增强资产的流动性和可交换性。代币化技术在区块链、加密货币以及数字金融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100. Deep Packet Inspection(DPI)

深度包检测,指通过分析网络数据包的内容来检测和阻止恶意行为或合规性问题。DPI可用于网络监控、流量管理和安全防护。

这些术语和技术概念涵盖了网络通信、网络安全、加密技术、协议等多个层面,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和掌握网络技术。无论是网络架构设计、性能优化,还是安全防护和攻击防御,深入了解这些术语将有助于提高你在网络领域的专业素养。


解密100个网络核心技术术语:从入门到精通,懂的人绝对是高手!
http://xiaobu.asia/archives/jie-mi-100ge-wang-luo-he-xin-ji-shu-shu-yu-cong-ru-men-dao-jing-tong-dong-de-ren-jue-dui-shi-gao-shou
作者
Administrator
发布于
2025年02月08日
许可协议